雞蛋的由來


蛋,又稱卵,是鳥類、爬蟲類和兩棲動物所生、帶有硬殼的卵,受精之後可孵出小動物,為人類食用已有幾千年歷史。

蛋由蛋殼保護,而當中的蛋白和蛋黃被各種薄膜包裹。
蛋黃和全蛋存儲大量的蛋白質和膽鹼和其他營養。故此,美國農業部將蛋在飲食金字塔中界定為肉類。
最常為人類食用的蛋是雞蛋(又名雞卵、雞子),其他較常作食用的蛋有鴨蛋、鵝蛋等。


健康
蛋黃含有較高的膽固醇,但也含有較高的卵磷脂、類胡羅蔔素及葉黃素(都可以防止動脈硬化),蛋黃的飽和脂肪酸佔總脂肪的比例也只有27%(飽和脂肪更會增加體內膽固醇);因此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有所爭論,有些研究會認為一天一顆雞蛋對預防心血管疾病無害甚至有利、甚至有些研究顯示一天兩顆也沒問題的。除了高膽固醇的疑慮外,雞蛋有良好且均衡的營養成分。另含有膽鹼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D、維生素E、維生素B群等營養成分。而近來在各國禁止使用肉骨粉飼養雞隻後,雞蛋的膽固醇含量也下降。如果使用含有海帶的高ω-3脂肪酸飼料餵食母雞,雞蛋裡面會有較高量的ω-3脂肪酸,ω-3脂肪酸是現代飲食容易缺乏的脂肪酸。
雞蛋的作用
雞蛋味甘,性平具有養心安神,補血,滋陰潤燥之功效。 雞蛋又有雞蛋白與雞蛋黃之分,古人對此認識尤深。 如《本草綱目》云:卵白,其氣清,其性微寒。卵黃,其氣渾,其性溫。 精不足者,補之以氣,故卵白能清氣,治伏熱,目赤,咽痛諸疾。 形不足者,補之以味,故卵黃能補血,治下痢,胎產諸疾。 雞蛋白能潤肺利咽,清熱解毒,適宜咽痛音啞,目赤,熱毒腫痛者食用。 但《食療本草》又云:動心氣,不宜多食。 雞蛋黃能滋陰潤爆,養血患風,適宜虛勞吐血、熱病驚厥、心煩不得眠、胎漏下血者食用。 明·李時珍說:雞子黃,氣味俱厚,故能補形,昔人謂其與阿膠同功, 正此意也。 但雞子黃難以消化,不宜多吃,正如《本草求真》所云: 多食則滯。
吃雞蛋的問題
吃雞蛋的方法有很多種,煮蛋、煎蛋、蒸蛋、開水沖蛋等,但就營養和消化來講,吃雞蛋最好是吃煮雞蛋。同時吃雞蛋也要細嚼慢嚥,這樣才能讓雞蛋的營養充分吸收。煮雞蛋最好是冷水下鍋,等水沸騰後,再慢火煮三分鐘,拿出雞蛋後,再浸泡幾分鐘。這樣煮出來的雞蛋最好吃,同時也最有營養。過去的研究認為,對於膽固醇較高者,每星期不宜吃超過三隻蛋黃,蛋白則不在此限。
雞蛋的蛋白質是屬於「全蛋白」,也就是人體所需的必需胺基酸在雞蛋中全都含有。

引用至 http://www.dasent888.com

 

arrow
arrow

    大盛蛋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